新進教師專訪/周詩梵教授
撰文/111級 邱琬媛
什麼原因或契機讓您決定往學術領域發展,成為一名教授?
大學時期的我其實懵懵懂懂,覺得業界或學界都是不錯的方向,印象中聽過學長姐或老師分享學界風氣,通常以國外學經歷的人居多。由於我本身的學歷主要都在國內完成,因此對於往學界的路我選擇順其自然,只提醒自己做好當下該做的事。
博士畢業後我先是擔任兩年多的博士後研究員,期間也曾兼任課程助教跟系統訓練班的講師,接觸的學生除了大學生外也有不少社會人士,從中發現「自己學習」跟「講授給別人聽」是蠻不一樣的經歷。將知識內化,並轉換成別人能夠接受的語言,既是一種訓練也是表達能力的練習;看到別人理解之後豁然開朗的表情,更是一種成就感的來源。因此在研究室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下定決心從最困難的工作選項開始挑戰,投考教授職缺。很幸運地最後能順利找到教職,於是展開了學術界的生活。
研究所帶給您什麼樣的影響與啟發?
研究所幫助我了解更多自己學習的領域,將大學學到的工具實際運用到實務中來解決問題。
曾經有學長姐分享過,或許短短兩年的求學過程所探討的研究議題與未來的工作內容有極低關聯性,他們仍然相信這段研究的路程有其必經的價值與意義,期間所要承受的歷練也不亞於投身於業界工作;在實際走過這段路後,我也認同這樣的說法。我認為研究所除了培養我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這個階段也如同社會的縮影般,幫助我們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在過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態度,對於未來進入業界也將成為一大助力。
在研究的路上曾遇過什麼困難?爾後是如何克服的?
我認為從大學進入研究所的轉變是我遇到第一個困難的地方。大學時期偏向填鴨式教育,問題通常都有標準答案,專業科目的訓練也往往有速成解法;研究所階段則跳脫這個框架,討論的議題多半是開放式,需要長時間抽絲剝繭定義問題、尋找研究方法才有機會產出結果。相較之下,研究所的學習並沒有速成的捷徑,而常經歷不斷推翻與重建的過程,因此經常出現迷惘跟不確定的感覺。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天才,我當然也不例外。在做研究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瓶頸,尤其在發掘具創新性的研究議題上,也下了許多功夫。因研究領域需要經常投稿國際期刊,與世界各地的學者切磋學習,因此差異性和亮點的建立顯得更為重要。研究過程中也難免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研究,懷疑議題是否真的有研究價值,而時常經歷與自己奮戰的生活,經常需要說服自己、肯定自己。
面對做研究的撞牆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知識量的累積—大量資料的搜集有助於靈感激發,不斷累積實務知識或許也能成為靈光乍現的啟蒙點。再者,與教授或朋友聊聊也是實質的解決方法,可藉此發掘沒設想過的道路,找到內心迷宮的出口。雖然他們提供給我的多半是自身經驗,僅可以為迷茫的自己提供心得交流和情緒支持,但足以讓我靜下心來冷靜消化問題,真正的答案於是逐漸浮現。因此研究的過程多半是孤獨的,撐過那段時間也是研究過程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有什麼想對交管系/所學生說的話嗎?
老師勉勵同學好好把握青春時光,不要給自己設限。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老師鼓勵同學多方涉略探索自己的興趣。大學有豐富的資源,可以試著跨出過去熟悉的舒適圈,或許會排斥但也無妨,至少對自己的瞭解又加深一步,四年後回想起大學生活才不會一片空白。「失敗為成功之母」,求學或人際關係相處上難免會面臨到挫折和失敗,老師以這句話勉勵同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失敗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會逐漸提高,趁著學生時期多方嘗試有益無害,遇到挫折時記得提醒自己不要放棄,再給自己一次改進後繼續出發的機會和勇氣。心態上的調整也很重要,情緒有週期循環是很正常的,記得給遇到低潮的自己找一些抒發宣洩的管道,時常勉勵自己盡力而為、不留遺憾就好。
核稿編輯/111級 劉薺心、楊培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