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實習/梁晴晴


撰文/110級 梁晴晴


前言

還記得系上公告民航局實習機會時,我心中興奮又膽怯的複雜情緒,直到最終確定申請上了,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北上住宿與交通等事宜。終於等到學期結束後,我提著行李搭上北上的客運,正式踏上一場全然未知的旅程。

第一階段:課程學習

課程學習內容

當初 透過學校申請 民航局實習時,並不知道會先在民航人員訓練所(簡稱航訓所)經過為期一週的課程學習,課程涵蓋了橫向及縱向等完整資訊,從民航局組織架構與歷史沿革–包含飛航服務總台、航訓所業務介紹,到五類飛航服務–飛航情報、飛航管制、航空通訊、航空氣象及航空電子等細部業務介紹,以循序漸進且扎實的課程引導我們熟悉民航業務的組織架構。除此之外,更搭配大量的 作業單位觀摩 ,包含北部飛航服務園區、松山塔台、飛航諮詢台、立榮航空等,得以見識到課堂所學的知識是如何應用在現場作業。

身為交通本科系的學生,這一週的課程宛如尋獲大寶庫一般難得無比,由於授課講師皆具有第一線作業人員的經驗,因此能以務實且邏輯清晰的方式教授,加上課程巧妙安排授課後即前往作業單位觀摩,使得學習效果遠遠超出教室內的知識傳遞。多位曾任飛航管制員的老師皆不約而同表示:航管員必須兼具獨立作戰與團隊合作的能力,而我認為此精神同時也適用於所有航空從業人員。

在觀摩多個作業單位後,我觀察到大家都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看似獨立作業,實際上卻是與其他單位隨時保持聯繫、交換資訊。一座機場之運作、一架班機之飛行,仰賴的是航管員的協調、通信台的穩定、氣象台的觀測、諮詢台的資料蒐集,以提供第一線人員執行之依據。藉此機會一睹每個作業環節的實際情形,使我對航空界的各項業務、各種專業人員明瞭許多,除了幫助我在接下來的實習過程中更快適應,也得以釐清自己對於未來職涯發展等規劃是否符合預期,而不再僅是朦朧不清的嚮往而已。

除了課堂中習得的知識以外,在這一週內也認識了來自其他校系的實習生,包含成大民航所、交大運管系、長榮航管系、實踐應外系、中科大應外系,與互不相識的同學們一起上課、慢慢建立信任並有所交流互動,實為跳脫舒適圈且訓練社交能力的機會。在這周的相處過程中,我學會以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待世界,虛心欣賞他人之長處並回頭檢視自己的不足,例如:擁有航太背景的學長對於機械理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長榮航管系的同學因專研航空領域而對課程內容更為熟稔;應外系的同學因優秀的外語能力而有許多精采的活動經驗等。專業且親切的師長、和睦友善的上課氣氛、航訓所旁的跑道風景,都使我在實習初期感到既滿足又幸運無比。

飛行器模擬課程
與授課機師合影

第二階段:單位實習

經過一周的課程學習後,我離開了航訓所並前往民航局,正式進入實習單位: 民航局航站管理小組 。近兩個月來的時間中,除了跟著前輩參加許多局內的研討會、參訪等活動,我完成了三項工作,分別是: 蒐集各國機場之服務費資訊整理國內機場近五年之基本資料整理蒐集各國機場之營運組織結構 ,以下將逐一說明。

機場服務費

因應國內近來對於機場服務費調漲、資金用途及退費機制等討論不斷,我負責蒐集國外機場的機場服務費資訊,包含收費種類及價格、收費對象、退費機制、優劣勢等條件進行分析比較,以供國內機場參用。搜尋國外資料的過程相當仰賴外語能力,必須善用關鍵字以快速找到相關資料,並閱讀大量的官方資訊、新聞報導等,讓我從中培養了耐性與仔細的研究態度。

機場近五年基本資料整理

常見的機場資本資料包含各航空站的客運量、起降價次及收入,而民航局統計資料是依據「年度」來彙整所有航空站的數據。為了呈現各航空站近五年的數據變化以方便分析,我負責把以「年」為單位的數值輸入成以「站」為單位的統計方式,將有助於觀察各站的發展情形。從整理數據的過程中,我對國內各航空站的運量及營運情形有了更多的認識。

蒐集各國機場之營運組織結構

目前除桃園機場以外,國內機場均隸屬於民航局下,實有管理層級太多、組織編制及營運方面皆因此缺乏彈性而無法即時因應需求。有鑑於此,我負責歸納國外機場的組織型態類別,包含公司型態經營、中央政府經營、地方政府經營此三種,並羅列出機場所有權、營運權及股東等資訊。蒐集國外機場的資料時同樣仰賴外語能力,特別是機場組織型態時常調整,需反覆確認資訊無誤。

結語

對於從小到大皆在台南生長的我而言,儘管獨自在台北生活是個不小的挑戰,但在航訓所學習時的滿足、和同儕一同成長的快樂、在航站管理小組的和樂氣氛、前輩們的熱心照顧等,都是十分難得可貴的經驗,此實習經驗不僅讓我在第一線學習到航空相關知識,也加深了自己想往航空業發展的志向,我期許自己善用實習時所學到的一切,繼續努力!

 

 

 


核稿編輯/110級 胡雅雯


留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