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冒永建 專訪

專訪成大交管系67級學長 冒永建

採訪、撰文:交管系110級 黃均芝

為何就讀成大交管?

學長與成大交管的緣分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巧合,關於這個問題,他淺淺一笑說:『人生的機遇你很難去控制』基本上是因為在高中的時候,有很多台大、交大、清大、成大等等….成群的大學生在學長高三的時候進行招生,當時都會帶一些DM過去發,在人潮洶湧之中,學長身處摩肩擦踵的狀況下,對著一堆DM,伸手抓了一份,拿了就走。
事後他看見『成大交管系』,學長說:『我在那之前都不知道有交管系』,當時甲組(理工學院)比較多是電機、機械、建築這方面的,成大交管系也是甲組,卻對當時的他來說很是陌生,因而這五個字深深的烙印在他腦海中,於是交管系成為了他之後志願序的一部分。在之後分數剛好也可以上交管系,他便加入了交管大家庭。這對他來說,是不可預期,也是必然的結果。

求學過程有什麼趣事?

當被詢問到這個問題時,學長面有難色地笑著說:『這倒沒有耶,好像時間過得很快!』,就讀成大交管的四年對他來說,一眨眼就過去了,說到社團、校隊、系隊,甚至是系上活動,學長都沒有參與,課後的休閒也十分靜態,下課去電影、回家看看小說。不過學長在話題即將結束之時,忽然想起自己有一陣子有參加橋藝社,然而已經很久沒打了。

印象最深的一門課

學長深深地思索了一下,好似想擠出幾個名詞,最後原本是很簡單回答一句:『好像沒有』。接著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去解釋,他念了交管四年沒有一個科目被當過,但也從來沒有考過前三名,每一科都維持在中間值的他,基於個人課業上的表現,令他沒有特別有印象的一門課,這些科目、在他眼裡都是一致的。

如何選擇畢業後的出入?

學長在當時有參加電信業的建教班,在當完兵之後就到中華電信報到了。學長說他這一生總共也只有這麼一個工作。

工作上的困難?

交管系,全名為『交通管理科學系』,即使包含了管理以及科技這兩個名詞,但學長當時就讀大學的課程對於科技這一部分—相較於工學院,沒有很深層的琢磨。
『所學不能與工作銜接?那就去學啊!』。學長在剛進中華電信的時候,有好一陣子,他選擇上完班、簽到完、處理一些瑣事之後的下班時間,都在機房、坐在機器面板前學習,不會的要自己解決。學長有將近兩個月,每天下午都花兩個鐘頭去請教一些資深專業的技術部門主管、前輩。
『要努力向學,人家才可能教你』因為學習新知識,不僅要選擇自己空閑的時間、別人也要有空閑的時間,當自己的態度是正面且積極的,別人可以感受到,並且樂於教授,自然而然就能夠進步。而且別人教的這些東西都是在工作方面可以派上用場的,馬上就能學以致用。
『我們去人家辦公室請教於人。』我們常常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完成那件事情,對於成果卻沒有辦法去精進或改變。原因是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那件事情的『原理』。那我們去學習的目的是說,要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從基本的去了解,以後再做同樣的事情,可以將原本的方法調整得更好一點,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圓滿,能夠一次解決,就不用再重新來過。

對於畢業出國深造、考研究所、考公職有什麼看法?

有機會學習就盡量學習,在現在的世代,無論是在科技面、管理面、事業經營面、市場環境面等等……變化都蠻快,我們都需要吸收一些新的知識以因應市場變化。同時也能藉著這個機會擴展見識。
他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美國去研習的時候,很不習慣美國人的講法。學長說他在問美國人一些問題的時候,美國人總是回答:『It’s up to you.』,意思是:『這是你的事情,你自己決定。』他說你在臺灣問人家:『那個房東好不好』,人家會回你:『我在那邊住半年,我告訴你最好不要去……』霹哩啪拉講一大堆。
他說我們中華民族很喜歡當老師,很喜歡給人家建議。學長在美國這一段時間,身為新人的他,當時很希望人家給他一些建議,但在最後,美國人總是告訴他『It’s up to you.』。所以說,身處不同文化背景,會帶給人衝擊。
學長在出去社會一段時間之後就覺得他的學識不太夠,於是接著去唸了中山企研所。原本也想考成大交研的,可是企研所比較早放榜,所以交研也沒考、就進了企研。他藉著這樣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的一些東西在不同的時期,在經歷了不同的生活經驗之後,感受是不一樣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現在再回頭看那時候管理的書的時候,會發現–『啊!原來如此,講的是這個意思!』不像以前都是死背,會寫答案而已,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寫,沒有一些經驗去印證。直到有工作經驗以後,才有東西去對比。

對學弟妹有什麼建議?

一些基本的觀念都是要有的:有專業、有能力等等…..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偶然』跟『必然』組合而成的。
『舉剛剛講的考進成大交管的例子來說:我手伸進去抓出來,這個叫做偶然。但我的分數剛好落點就落到成大交管的時候,我只要志願一填上成大交管,這便成了必然。』很多東西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但是它還是會有一些範圍。
用球來比喻,假如手上拿著一顆球,並將球從手上垂直丟到桌子上,球會彈向某處,這叫必然。但是球滾到桌邊,甚至掉下去以後,會從哪個方向走,就成了『不一定』,這就是偶然。而球從無論從哪個方向被垂直丟到桌子上,只要一滾到桌邊,它就『一定』會掉下去,這又是一個必然。然而球在桌上滾動時,若有一瓶水放在球滾動的路徑上,這又成了偶然。球碰到水,又偏移了。
於是當我們身處這些由『偶然』跟『必然』形成的人生之中,只有一個狀況:『你是不是準備好了?』假如說我們準備好了,所以這些必然,就會發生。
用棒球比喻:球打出去了、打到外野手的方向,但不能保證這球會很順利的被外野手接住,有可能掉到草皮上、撞到石頭、偏移了。唯一能夠訓練的是,平常在練習的時候,你接球的技術能夠更好一點的話,就能夠比較容易的接到這個球。
『人生也是這樣,你要去 catch your ball 』要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就是要做出及早的準備。再拿棒球的例子來說,球打到中間的時候中堅手去接,這顆中間的球對於左外野手、右外野手來說實在太遠了,所以那顆球,就算左外野、右外野手準備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不是他們的球。
當然還是必須要能夠認命,認清自己的守備範圍。哪些東西是在你準備好的情況下,機會來了,你馬上就能夠接住這些機會。

對今天回娘家的感想?

第一個我覺得也算蠻難得的,畢業了四十年,大家還能回到這邊聚一聚。
第二個我會覺得說,現在系裡面對我們這些同學未來的發展應該是蠻感興趣的。像系上分成四個領域,當時我們班才五十個人,那就有二十個左右是電信組、十五個左右是鐵路組,還有一些比較零新的在郵政、有些走航運、有些走到交易的。
當時在就讀大學時,未來的職業都已經差不多定案了。而現在大學生競爭好像比較多,但同樣的情況下選擇比較多。所以說系上辦這些系友回娘家,促成學長姐跟學弟妹的互動,交換工作經驗的會談也都蠻不錯的。

圖左為冒永建學長,圖右為撰文者黃均芝

留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