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立體化對台鐵帶來的影響及對當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作者:交管系110級 詹曜禎
近年來,各個縣市政府都積極爭取鐵路立體化的工程,多是打著能夠縫合都市,能夠平衡都市發展的口號,或是消除平交道,降低交通堵塞等等,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以最早進行鐵路立體化的台北市為例,進行鐵路地下化之後,都市縫了嗎?沒有了前後站的區隔,導致商圈的發展產生了磁吸效應? 台北市的商圈發展主要是以捷運為骨幹,以台鐵沿線的發展而言並不公平,但是就台北車站本身,因為沒有了前後站的分別,導致原先的後站商圈漸漸地沒落,即便依然有一定的商業活動,但是和前站還是有明顯的發展差異。再來看看台中的高架化工程,台中原本即以舊的前站為發展重心,高架化以後仍舊沒有改變,市政府反而將更多資源投入在前站的運輸建設上,使得原先的發展差異更加明顯。至於最近的高雄地下化,因為完成的時間不長,暫時無法評估所帶來的經濟影響。 鐵路立體化之後,勢必要減少場站的面積才能降低建設經費,而台北、台中、高雄原本都是重要的車站且具有調度功能,在進行地下或高架化之後,被迫減少車站的股道,也就失去了原本的調度功能,對台鐵而言,列車的行駛範圍勢必被拉長,行車時間增加,導致列車的運用更加吃緊,對進行鐵路立體化區域的民眾而言,列車延誤時間增加,旅客等待的時間也會隨之增加,有些旅客就會轉向其他運輸工具,對聚集經濟就會產生影響,衝擊附近的店家,所以究竟其他地區有沒有進行鐵路立體化需要進行更審慎、更全面的考量。
參考資料
- https://goo.gl/XRGbRq (2018/07/15 by 侯俐安 @聯合報)
- https://goo.gl/yn4gCH (2018/10/13 by 李姿慧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oJPKes (2018/10/23 by 陳敦基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