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講座-海外組
蘇逸軒 撰稿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準備好包括你想到國外生活,現在年輕的一代比我們那代又更進步了,我想各位同學一定會比我們更優秀。人生是不斷的學習跟進步,邊做邊學,在學校是學習然後考試,可是在外面是邊做邊學,沒有考試,大學是四年就畢業了碩士兩年,但社會是沒有辦法畢業的,唯一能畢業的途徑就是:退休。海外工作是你自己心裏要準備好的,在未來的人生裡面如果你想在台灣的公司或是海外的公司工作,可能有機會要派你外出,你都要準備好,我們這個行業以長榮海運來說,他們是幾乎兩年三年就外派,過個幾年又回來,非常的頻繁,我想大家的能力都是沒有問題的,你們要更投入然後思考自己要的是甚麼人生。
朱學長在美國碩士畢業之後就一直在美國生活,林學長則是透過外派的機會,在LA待了12年。
Q1. 想請問學長,如果外來想要在國外工作,是以公司外派的方式還是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比較好?
以留學生身份出去然後在美國留下來工作並拿一張綠卡的方法,大概已經沒有辦法了,現在要走這條路已經不容易。基本上是拿了學位找了工作之後就要辦公卡,公卡是公司要幫你辦並且要註明該公司為何要僱用你(不僱用美國人的原因?特殊人才?), 所以在這方面的過程會變得比較困難,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你要純粹去那邊讀書,去學經驗留下來的話,他們有提供practical training(選擇性實習訓練),是一個為期一年左右的學習機會讓你可以留下來。
以美國來講,你如果讀完碩士他會給你一年的時間,在那邊實習找工作,一年之後如果不能找到工作,申請不到工作證,那你就得離境或繼續回去讀書,現在申請工作證非常難,美國的保護主義非常興盛,不太給國外的人士機會。公司外派的機會相較之下就比較多了,我的公司在美國也已經做了二十幾年,當時是因為公司內部出了一點狀況,要我去處理,以投資移民的方式當然是最快的,各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自己覺得人生是不能計畫的,只能順勢而行。因為我的公司算是亞洲公司(港商),所以我們那邊當家的大多是亞裔,所以有些思想大多都比較接近,但是跟外國人就很不一樣了,以後各位如果有機會,就會知道。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機會,平常一定要培養基本功,在工作的時候也是要學習,學習的同時也是在認識各行各業的朋友,這些都會是你外來的貴人,在這裡也鼓勵各位同學未來選個社團參加,不管是甚麼類型都可以。未來在畢業之後,有一個照顧成大學弟妹的組織叫做成大校友會,他們非常保護剛畢業的學弟妹他們會辦很多講座,你們也能在那邊交到許多朋友,因為都是成大畢業的,一樣的條件之下他們一定會特別照顧學弟妹,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裡,不管大公司小公司,都很需要人才,在各個行業裡,他們一定會特別照顧你。
朱紀仁學長:我想告訴各位同學,你們都還年輕,有的時候你考試考不好或是犯了甚麼錯,你會覺得好像是天大的失誤,其實到了我們這個年齡你回頭看,會發現那其實是很小很小的事情,所以這樣一路走下來,最重要的就兩件事,第一是保持學習的態度,第二個是永遠懷著好奇心,你帶著這兩個態度的話,面對各種不同的環境都無所謂,我在海外走上一圈,這兩件事情還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Q2. 想請問一下林學長,我記得您有提到您在做NVOCC(無船公共運送人),但是台灣的法律好像還沒開放NVOCC,另外我想了解有關於NVOCC運作上實務方面的經驗。
VOCC在台灣已經合法了,在我剛做的兩三年就合法了,這方面歸基隆港務局管,需要取得特許、執照,那我們這個行業在台灣最起碼有六七百家,所以是非常競爭的,但是要做得好一定要跨國,跨國就是要在別的國家找代理,或開分公司,這個行業很辛苦,在北美開分公司相對而言還比較輕鬆,在歐洲開分公司就有語言的問題所以會比較辛苦。
Q3. 想請問學長當初從台灣到國外發展是抱持著怎樣的心態呢?另外想請問學長,以現在來講會建議碩士生畢業之後繼續讀博士是應該以原本的領域為主還是跨領域呢?
我是鼓勵年輕人持續學習,因為學習是學習不完的,你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是很重要的,不論你未來是要教書或是走公部門,像范植谷和張政源都是博士,如果你想在公部門做事,那你一定要讀到博士,但不是讀到博士就好,你也要跟對人,意思就是要有人欣賞你、提拔你,所以我的建議是好好把書讀好,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如果你想跨領域,那也很好。如果你工作之後發現某個領域很有趣讓你很感興趣,那也是要繼續學習,邊做邊學,所以當你在工作的時候你就可以思考要不要繼續讀書。
國外工作的部分對我來說是個意外,因為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出國工作,後來是因為公司有點危機所以才出國,也待了十幾年,現在回國之後工作也蠻輕鬆的,主要就是在培養年輕人,公司的事都有幹部在打理。
朱紀仁學長:跨領域學習的部分,光是交管系來講,這個領域就分得很廣了,所以找出自己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也許大一大二不知道,但隨著年紀增長,你就會慢慢了解自己真正喜歡的是甚麼,在交管系就已經有很多的選擇了,我覺得到美國讀書,如果你可以選定自己要讀的東西跟你之後工作要做的東西,把這一連串都想通,你可以選擇公立學校去讀兩年你喜歡的東西,這求學的兩年不只會學習到自己有興趣的知識,在語言上跟生活上都是一種歷練,你的眼界也會變得更寬廣。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他13歲的時候到夏威夷,他看到完全不同的社會,當時的夏威夷雖然還有國王,但也是很美制的國家了,這些不同的見識對他造成很大的影響,也種下了革命的種子。我想告訴各位的是,你出國去讀書除了求知本身以外,在生活上的歷練都是一種學習,兩年讀完之後你的能力及競爭力就提高到一定的水準了,這有的時候也是一開始很難想像的。
Q4. 想請問學長當初從台灣要到海外時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能不能跟我們聊一下有哪些不適應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
我到那邊還是做一樣的工作,而且我們這個行業其實也是以英文為主,在工作上的用語都是英文,所以對我來說我只是換個地方工作,我也有親戚在那邊,所以對我來說是相對輕鬆的,在生活上是沒什麼問題,就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覺得比較累的地方是每天通勤都要開很久的車。我大概一年會飛五趟,從北美到台灣,回台灣的時候我都會順便到大陸或東南亞晃一晃,回台灣就是一種休假、放鬆的心情,現在想起來都是一種回憶。朱紀仁學長:我剛去的時候是1984年,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就是只有一句話:「扒一層皮」,我舉一個例子,當時我一到,一下飛機,我的一個高中同學來接我,他送我到我的住處並且告訴我「好自為之」,這句話一直到現在都讓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我是先工作了四年才決定出去讀書,我的小孩已經兩歲多了,我老婆也不能跟我一起出國,第二年,1985年,台灣政府才規定夫婦兩人要留學可以一起出國。跟大家講一個例子,當時我要跟系主任談,說我是跨行去念電腦系,有一些課我需要修而有些課可以取消不修,要如何證明我在台灣修過一樣的課這件事當初就讓我麻煩了很久,所以我才說真的是「扒一層皮」。我們那個年代出國去其實還有經濟上的壓力,現在可能大家都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但是在學習的過程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辛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歷練,這些東西事後想起來是相當正面的。
Q5. 想請問兩位學長,出國工作或念書之後有沒有失去一些甚麼?像我爸爸就是在上海工作,然後我小時候跟他就沒有太多接觸,所以想請問學長出國之後有沒有甚麼遺憾?
對我們來說其實不太一樣,因為我是小孩子在美國讀書,朱學長則是整個家庭都在那邊。在上海工作其實相對來講很輕鬆,以上海來說買張機票很快就到了,就好像台北到高雄一樣,相對來說距離算是近的,如果同樣的工作在上海的薪水是在台灣的五倍,這樣你會選擇去還是不去?所以這其實就是一個取捨的問題,我相信你的父親也有他的原因。台灣的小孩現在到大陸去工作已經沒有優勢了,現在大陸的年輕人都很敢表現自己,所以現在其實要準備的是全球競爭,哪裡有好的機會就去哪裡,地域的觀念淡化一些人生就能走得更遠一些。大陸確實有一個狼性,他們渴望成功的心態非常的強,其實你們也可以考慮申請大陸的學校,去讀個碩士或博士,結交一些不同國家的朋友。我也有一些同事到大陸工作,我都鼓勵他家庭要一起帶過去,只要那邊有機會就勇敢的往那邊去,讀書求學也是一樣的。朱紀仁學長:我在2009年的時候有個方案跟大陸有關,我做的是航空的費率系統,在亞洲沒有整個費率的系統,所以當時我去了大陸,那邊的年輕人有一個態度,就是如果你告訴我要從甲到乙,你只要告訴我乙在哪裡就好了,至於要怎麼過去、要花多少心血你都不用管,他們就是有一個這種衝勁,而且他們對於求知的慾望也是相當高的,尤其是與工作相關的所有一切。
Q6. 我想請問學長,您原本是學交通運輸,為甚麼後來會想學電腦,甚至到工作做的是費率系統,想請教學長這之間的轉換有甚麼想法?
朱紀仁學長:這其實是關於個人的機緣,我交管系畢業之後,當完兵,那年剛好有個電信特考,考上了之後就到電信局裡上班,我的工作正好是在帳務中心(處理帳單),所以是因為帳務中心的原因才接觸到電腦,也覺得對程式設計這方面還蠻有興趣的,當初去美國讀書選電腦相關的領域是因為我也考慮到未來畢業以後找工作比較方便。費率系統其實也是一個機緣,當初我在美國畢業之後就去了一家航空公司面試,那時候到他們的RESERVATION(訂位系統)去工作,因為他們正好也需要IT的人才,費率這個東西其實很複雜,我們每一個鐘頭就有幾十萬筆的各個航空公司的費率調整,然後我們的系統就要去處理完這些各種航空公司的資料,目前這個費率系統在亞洲還是跟著美國的,因為這不像是硬體設備你只要花錢就能運作,這牽涉到你有多少人員了解這一套軟體並且去運作。
Q7. 想請問關於學長您說台灣到中國工作已經跟那邊的人平起平坐了,那我想問如果我們台灣的學生要到美國讀博士學位的話會不會遇到很有競爭力的中國學生,然後台灣的學生會不會比較弱勢?
大陸人對於求知跟求上進的態度的確比台灣積極,台灣大部分的學生也的確是長期處在一個相對優渥的環境,你們要想辦法去突破,不管是專業方面或是人際方面,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在美國,台灣人跟大陸人也的確是平起平坐,努力是你自己應該要做的。我覺得台上的報告能力也很重要,所以鼓勵學弟妹只要有機會就要多多練習、多爭取,尤其你如果是要到國外的企業工作,英文的報告也很重要,不管你英文好或差都要敢講出來,講出來人家才會知道你是有學問的,在職場上會比別人多一點機會。也鼓勵各位學弟妹要去認識一些財務或投資方面的知識,要去了解市場的趨勢,像是最近的中美貿易大戰,對我們也都是有影響,所以要洞察趨勢掌握先機是很重要的。朱紀仁學長:讀書方面其實跟大陸人的特性沒有甚麼關係,讀書是在求學問,沒有跟誰競爭的問題,你只是在跟自己競爭,所以我覺得求知方面與這個無關,只要你認清這個領域是你自己喜歡的,然後你願意往這個地方努力耕耘,二十幾歲所做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你現在的經驗跟經歷都是很珍貴的,很多東西你覺得看似無用,但卻是有可能在未來給你幫助的,所以在二十幾歲的這個學習階段是很重要的。你先認清自己喜歡甚麼,而不是挑簡單的做,學習沒有甚麼競爭,都是跟自己競爭而已,你學習的學問跟大陸也沒有甚麼關係,但是如果你要爭取獎學金的話,那我必須說大陸人的確是很強勁的競爭對手,就連美國當地的學生都覺得跟中國學生爭取獎學金很有壓力。
Q8. 因為我是走海運領域的,想請問學長會建議我們在畢業以後先走小公司還是大公司?
現在真正有系統的在培養海運界人才的大概是長榮海運跟陽明海運,在台灣比較本土的船東就是長榮、陽明跟萬海,你都可以試試看,你如果去應徵大公司的話起薪相對來說一定會高一些,他們也會提供比較完整的訓練,但基本上你會覺得公司內部很像是金字塔,不能說是沒機會往上爬,但一定會是比較緩慢,私人企業的部分,一般說也會缺人,但大部分都是缺業務的人才,甚至是行政或會計這部分,業務比較不好做,因為當業務你甚麼都要懂,至少要比你的客戶懂,如果遇到甚麼不懂的一定要去問,自己先學起來然後再去告訴客人,就這樣慢慢磨上來,我自己認為,如果你想要安定的話那就去大公司。
Q9. 想請問朱學長在美國讀完書之後決定在當地留下來工作的原因是甚麼?因為聽說在台灣人在美國的企業比較難升遷,所以想知道學長留在美國工作的理由是甚麼?
其實就是看個人,我當初離開的時候我跟我太太都是電信局高員,所以當初我放棄這裡的工作到美國從頭再來,可能是因為年輕有一股傻勁吧,上了一點年齡之後就容易會想東想西,可能就不敢這麼做了。當初我是以留學生的身分出國,然後在美國讀書、工作,然後後來也辦了綠卡,每個人出去的理由都不一樣,雖然也是有想要讀書的成分,但是我當初其實就只是比較想要出去。所以我覺得就是看個人,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機緣,不同的機緣就會讓你走上不同的方向,再加上個人的取捨,你就會找到最適合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