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與「自駕」-自駕車、電動車、電動自駕車

自駕車知識與發展

自駕車又稱為自動駕駛車輛或無人車,自動駕駛系統可安裝在純油車、純電車,甚至是純柴油車上。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 SAE )標準,一般會將自動駕駛分為 0 至 5 級,等級 0 為無自動化,大多為2018 年以前出產的車款;等級 1 為駕駛輔助,含定速巡航、自動跟車等簡單輔助系統;等級 2 為部分自動,如Tesla 2021 年的系統屬於此等級;等級 3 為有條件自動;等級 4 為高度自動;等級 5 為完全自動。其中,等級 0 至 2 級需要人類協助監控駕駛環境,而等級 3 至 5 級則交由系統監控。

近期,許多汽車製造商欲推出軟體驅動功能,這些功能可透過線上更新及改變車輛性能、電池續航里程或自動駕駛能力。對於軟體驅動汽車,高效能的車用電腦非常重要,也為許多公司拓展全新市場。

自駕車案例與發展—賓士DRIVE PILOT自動駕駛軟體

賓士 DRIVE PILOT 自動駕駛軟體於去年獲得德國政府許可,成功讓 Level 3 自動駕駛獲准上路,在限速條件下駕駛將可放開雙手讓車輛自行駕駛。行駛條件為必須駛於高速公路,且時速低於 60 公里,德國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都沒有速限,且平均行駛車速為 130 公里,換言之,時速 60 以下幾乎就是塞車狀態,所以首次獲准上路的賓士自駕系統也被稱為「塞車救星」。在速限條件下,電腦可避免混合車流、大幅度彎道等情況,相對做出較安全的判斷。

當車速超過 60 公里時,車輛會透過車內螢幕、音響提示等,提醒車主接手。萬一車主未能回應接手請求,電腦將逐漸減速,並持續提醒車主。如果車主始終未回應,車輛會停止,並啓動緊急求救系統,自動撥打給緊急聯絡人,並將車門與車窗全部解鎖。車廠與政府單位發出許可,於車主啓用 DRIVE PILOT 期間,如果發生車禍,車主基本上沒有責任,而是電腦必須負責。

電動車與電動自駕車剖析

多國政府在未來 10 至 15 年規劃碳中和計畫,該計畫促使許多車廠紛紛投入製造電動車。當自動駕駛系統足夠成熟,同步安裝在新的純電車上時,便是電動自駕車,電動自駕車可以增加消費者購買意願,也可以減少碳排放,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從研發層面來剖析,國際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團隊因應成本考量,多使用油車、油電混合車當作載體,較少採用純電車。在商業運輸工具上,因為市場的純電配套尚未完善,舉凡卡車、聯結車、巴士等,多數仍舊採用柴油車。過去的油車,最重要的設備是引擎,而引擎研發技術是許多專利的結晶;然而,在電動車時代,取代引擎的馬達卻可由廠商輕鬆取得。

以台灣為例,台灣並沒有獨自研發車用引擎的能力,但是台灣有 3 至 4 間廠商供應電動車的車用馬達。因此,電池的續航力變成電動車的一大挑戰。除了電池,車子的大腦也變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系統可以有效降低駕駛疲勞,更可以依照不同駕駛情境,調整車身、車速等,有效提高能源使用率。

參考資料:

https://oie.nccuc.tw/knowledge/view/15

https://technews.tw/2021/12/10/benz-level3-autopilot-approval/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4%B8%AD%E5%9C%8B%E9%9B%BB%E5%8B%95%E8%BB%8A%E6%96%B0%E5%89%B5%E6%AC%B2%E8%B6%85%E8%BB%8A%E7%89%B9%E6%96%AF%E6%8B%89%E7%B4%9B%E7%B4%9B%E9%9D%A0%E6%94%8F%E8%BC%9D%E9%81%94%E8%87%AA%E9%A7%95%E6%8A%80%E8%A1%93-183814411.html

留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